LINK友情鏈接
CONTACT聯系我們

微信公眾號

7月17日下午海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“為愛上色”調研小分隊在團委書記李唯正老師的帶領下,來到五指山市毛陽鎮一個神秘又原始的黎族村落——初保村,進行中“為愛上色”項目調研,發掘黎族古村古色。
圖為初保村舊址“吊腳樓” 。伍婷婷攝
車輛行駛在狹窄崎嶇的山道蜿蜒攀附在山腰上,調研小組一行人車看著車窗外交錯林立的椰子樹和橡膠樹,一邊討論著這個神秘又原始的黎族村落究竟長啥樣呢?經過一小時的山路顛簸調研小組終于抵達初保村。之所以說初保村神秘是因為整個村子坐落于群山的環繞中,而說其原始,最直觀的印象是全村房屋至今沿襲的都是傳統形式的茅草房。初保村是中國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,也成為黎族生活、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。
調研小組剛下車就被眼前的依山而建,錯落有致的茅草房所吸引,在這城市化的今天,盡然還保存著這樣一片世外桃源。
圖為調研小組一行人在李唯正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古村落參觀 。伍婷婷攝
初保村依山而建,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層層梯田,全村58戶320人全部住在極富黎族特色的桿欄式樓房(俗稱“吊腳樓”)里,是區別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個特例。
圖為調研小組在參觀茅草房門前的對聯 。伍婷婷攝
在李唯正老師的帶領下,調研組一行人步入茅草房進行參觀考察。初保村有著黎家第一村的稱號,2005年9月被列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;2013年,毛陽鎮初保村入選"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"。初保位于一座山頭的向陽面,房屋順山勢而建,自下而上呈階梯狀分布著10行茅草房,每行房屋之間的落差被村民挖成簡單土階,或加磚石鋪設成臺階,方便村人上下交通。為了保護村內的古建筑,當地政府進行了移民新村建設,目前初保老村的全部居民已經遷往新村居住。在參觀初保村舊址的過程中,調研小組發現村內的房屋結構大致一致,房屋四壁均為木板結構,頂部是茅草材料,一直披到離地不足1米的地方,低矮的茅檐讓身材比較高大的人須低頭彎腰才能走動;從外頭側看整個屋子,特別像一個大大的"金"字。雖然現在初保村舊址已經沒有村民居住,但仍能感受到初保村以往的生活氣息,門口粘貼著字跡斑駁的對聯、屋檐下掛著沾滿灰塵的電線、屋內留存的破舊草席……
圖為李唯正老師考察茅草房墻面構造。伍婷婷攝
初保村民房上方是茂密的林木,站在初保村對面的山頭,可見這一頭云霧繚繞,整個村子宛如置于仙境。
初保村前有一條被當地人稱為“牙合河”的河流,常年水流淙淙,流水沖擊河床上的花崗巖,濺起水花朵朵,發出悅耳聲響,頗能讓人出神。據村民介紹,牙合河發源于初保村西南方向的阿陀嶺一帶,曲折奔走約20公里之后,途經村子向北匯入毛陽河。
圖為階梯狀分布排列的10行茅草屋。伍婷婷攝
初保村的黎族傳統文化一直都保留較好。村民能歌善舞,按照傳統黎苗山蘭酒的釀酒方法,加上這里的山泉水釀出的酒,香甜甘醇且不醉人,黎族美食竹筒飯、五色飯、五指山野黃牛、野山雞等既營養又美味。“龍閏”、對山歌等民間傳統習俗都還存在。參觀完初保村舊址后,調研小組又前往初保村新村考察。新村和舊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面貌,白墻紅瓦的房屋,村內建有籃球場、文化廣場、文化室、宣傳欄等公共性場所、馬路邊停放著三五小汽車、道路兩旁林立的電線桿……
圖為初保新村階梯狀分布排列的房屋。伍婷婷攝
村里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,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縱隊革命司令部就建在這片熱土上,革命者居住生活在茅草屋里,優良的革命傳統和作風在這里流傳。這里的人們熱愛和平,遵紀守法,鄰里和睦相處。
圖為初保新村里聊天的村民。伍婷婷攝
初保村的黎族老人們大部分依舊保留著黎族人的生活傳統,老人們在飯后閑暇之余常常聚在一起聊天嘮嗑,而年輕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,有些還走到了外面去尋求生存和發展。在考察中調研小組遇見了幾位小朋友,在和他們的交談中,調研小組了解到他們上學要到幾公里外的毛陽鎮上學,平常都是寄宿在學校,只有放假時才回家,他們的父母大多數也是每天早出晚歸去周邊鎮上打工,白天村里除了狗吠雞鳴外,一般都是很安靜的。
圖為李唯正老師在初保新村和小朋友聊天。伍婷婷攝
參觀完初保新村后,調研小組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村落的歷史韻味、黎族人民的生活習俗,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正在這里猛烈地撞擊著。
(記者伍婷婷)
Copyright © 2021 海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